秦桧都有三个朋友,更何况是那位善于用人的英主柴荣。可惜,柴荣一死,那些忠于他的人都去了哪里?为何赵匡胤能如此轻易地取代后周?
其实,柴荣临终前的托孤安排已经算得上周密。
公元959年6月,柴荣北伐归京,不料身染重病。他随即安排后事:命宰相范质、王溥及魏仁浦三人共同掌管军政大权,文臣方面的布局可谓妥当。武将方面,他令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镇守河东,又罢免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,派他出镇澶州。柴荣虽然对张永德、李重进和赵匡胤都有所忌惮,但他仍任命赵匡胤为新的殿前都点检,同时命韩通负责军务,以此制衡赵的权力。由此可见,他真正信任的托孤重臣,是范质、王溥、魏仁浦与韩通四人。
展开剩余84%柴荣去世后,范质与王溥进一步调整军权:命李重进移守扬州,张永德改镇许州。两人都被调离京师与北方重镇,明显是削弱其势力。
这时,京城的禁军指挥体系中,赵匡胤的势力已悄然成型。殿前司的主要将领如慕容延钊、石守信、王审琦等,几乎都是赵的结义兄弟;侍卫司方面,除韩通外,韩令坤、高怀德、张令铎等也都与赵关系密切。
后周的禁军分为两大系统——殿前司与侍卫司,统称“三衙”。殿前司兵力虽少,却是精锐所在,战斗力远胜侍卫司。赵匡胤掌殿前司,相当于握住了最锋利的刀锋。
柴荣时期,殿前司的地位本就高于其他部队。郭威去世后,他让女婿张永德掌殿前司,外甥李重进任马步军都虞侯,两人地位相近,却暗中不和。柴荣特设“殿前都点检”一职以平衡两者,又让他信任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指挥使。
柴荣对赵匡胤的防范,更多是出于皇帝对权臣的本能戒备。他没想到的是,赵早已在军中结交了一批生死兄弟,如石守信、王审琦、高怀德等人——这群“义社十兄弟”,大多手握兵权。加上赵的父亲赵弘殷在侍卫司任职多年,使他在军中人脉深厚。更重要的是,赵匡胤以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将领支持,一旦时机成熟,自然易于掌权。
柴荣去世后,后周忠臣并非无人。最著名的有“周三臣”:韩通、李筠、李重进。
韩通是郭威的老部下,战功赫赫,地位显赫。陈桥兵变时,他得知政变后奋起抵抗,却被叛军所杀。
魏仁浦也试图组织朝臣抗争,终因势弱而失败,抑郁而终。
范质与王溥则选择向赵匡胤屈服,他们清楚形势已不可逆,既无力反抗,也无意殉国。
外地的两位将领李筠与李重进先后起兵反宋。李筠起兵最早,却迟疑不决,最终兵败自焚;李重进则犹豫再三,直到赵匡胤以赐铁券安抚后才觉醒起事,最终被宋军包围,举家自焚。二人虽被称为“周三臣”,但在忠义与时势之间,显然摇摆不定。
相比之下,张永德对柴荣早已无心。他与赵匡胤关系不错,甚至在李重进起兵后,第一时间上书支持赵篡位。后来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时,还特别升了张的官,以示信任。
那么,为什么后周几乎无人为柴氏效死?
答案在于赵匡胤的人格与手段。史书评价他:“心地清正,宽仁大度,勤政爱民。”这样的人,即使是旧臣,也难以心生敌意。更何况,他对待后周旧臣宽容得体——韩通虽反对他,却被厚葬;魏仁浦虽抗争,仍被重用;对李筠、李重进,他也遣使加官安抚。柴氏一族更被优待,成为北宋的贵胄之家。
由此可见,赵匡胤之所以能轻易取代后周,不仅是权力布局的结果,更是他人格魅力与政治智慧的体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